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2018原境春季主題展-玄奘大師

策杖孤征.心之行旅

善哉 玄奘,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顆明珠,他不僅是中國的、中亞的、印度的,也是屬於全世界的啊!玄奘的身,歷經顛沛流離與艱險跋涉的淬鍊;玄奘的口,傳承著佛陀之心並向世界傳播佛法真諦;玄奘的意,感動了諸國的領袖進而護持佛教的傳播。他是堅毅與智慧的化身,一位學者型的宗教實踐家,也是世界偉大的旅行家。
邀請您來親近玄奘,感受一份心的共鳴,善哉玄奘…

舍利春秋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二月五日中夜,玄奘法師在長安玉華寺圓寂,高宗皇帝為此哀慟罷朝,年四月十四日將其靈骨安葬於滻水之東的白鹿原。由於高宗皇帝「夢中多見,時傷聖慮!」,總章二年(669)便下令遷葬至樊川起塔供養。然而古德靈骨卻未能善終,僖宗廣明元年(880)黃巢禍亂毀興教寺發三藏塔,暴露的靈骨遂被播遷於終南山紫閣寺。北宋太宗端拱元年(988)有可政大師往遊終南山,得獲玄奘法師之頂骨舍利,便思迎來建康天禧寺建塔歸瘞,擇於仁宗天聖五年(1027)二月五日入藏新塔。元文宗至順三年(1332)住持廣演大師開塔重置頂骨舍利,明太祖洪武十九年(1386)遷塔從東崗向南崗,自此四百七十年間未再移動。清咸豐四年(1854)太平軍佔領金陵毀壞一切寺塔,亂平之後已經無人知曉三藏塔的處所。

日本侵華之昭和十七年(1942)十一月間,高森部隊在南京中華門外施行稻荷神社的營建,意外發現明初大報恩寺建築和三藏塔的遺址,於是考古研究工作竟讓玄奘頂骨舍利再現世人眼前。當時的《民國日報》大加報導震驚世界,華北白隆平居士和壽冶老和尚從中的波折奔走,時值太平洋戰爭晚期日本位處下風的環境,或也是為了緩和中、日之間的怨懟,隔年(1943)二月下旬就在原址舉行了奉迎典禮移交至雞鳴寺。

1944年國慶日新塔便在玄武山顛落成,玄奘靈骨入藏墨石函以受永世供養,其中有三枚頂骨舍利被迎往北平宣武門外的法源寺,日後因緣輾轉外移:北海九龍壁新塔、印度那爛陀寺、四川成都文殊院,還有部分流向日本的玄奘頭骨舍利。1955年亦持分到台灣日月潭的玄奘寺,1984年又有日本奈良藥師寺訪華團,將其靈骨送回西安的興教寺塔,以上各處皆成為當代人朝禮玄奘法師之精神永恆聖地。圓滿一樁「為四眾分請靈骨以弘揚聖教」的善願,算是中、日、印友好史上的大事了。玄奘法師遺骨一千三百餘年來的顛沛播遷,這精神價值與世事無常之間的微妙對話,確實具有十足的戲劇張力。

佛足印記

位於中國陝西省銅川市的玉華寺,原為唐太宗耗費巨大財力和人力所修建的玉華宮,這一處建築群有十殿五門的規模,氣勢恢弘的避暑行宮讓人感受到皇家的奢華。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648)六月,正在長安弘福寺專心譯經的玄奘法師,突然接到唐太宗的召見,要他前往玉華宮侍駕,此次的玉華山居竟讓玄奘法師留下深刻的印象,數年之後他奉詔移居西明寺繼續譯經。由於離京城較近而經常被瑣事干擾,難以靜心翻譯的玄奘法師想起了玉華山的清幽,而此時的玉華宮也已經被唐高宗廢宮為寺,於是他上書高宗懇請移往玉華寺翻譯。

在他二度山居玉華的期間,發心造了兩件聖物供養在肅成院石窟內,石刻金剛座與石刻佛足印,兩件聖物成為他譯經之餘供養禮拜的象徵性佛陀。二十世紀後葉的考古專家們在玉華山的發掘,先後找到了當年玄奘法師所捐造的佛足印石和造像題記,原來這就是他在印度遊學時期,瞻禮了摩揭陀國的佛足聖跡之後,請工虔誠摹拓東來的神聖佛陀圖騰。

「見佛足印,如同見佛!」這對後世的追隨者是何等重要的意義啊!

唯識薪傳

在浙江杭州靈隱寺的彌勒像龕上,懸有一方「識心圓澄」的匾額,古雅端嚴且莊嚴萬分,這是在讚嘆印度瑜伽行派唯識始祖彌勒的智慧成就,其說在無著和世親兩兄弟的手中建立了唯識學派。

唯識家對於身心世界分析的精準和細膩,是落實三昧很重要的典範,因此唯識學是大乘佛教最精采的善巧方便,相對於真諦大師所傳譯的舊唯識文獻,玄奘大師代表著古典唯識學派的新譯家,對於中國佛教和學術思想的影響很大。繼之有窺基、慧沼二位大師踵其師志,以慈恩宗風遍疏諸家經論足為後人楷模,遺憾的是正法凌遲八百年,直到明末智旭大師撰《相宗八要直解》始漸開新局。

清末楊仁山居士從東瀛重請寶典流通,歐陽竟無、呂澂、韓清淨用心開演。民初的太虛法師倡導唯識,是考慮到現代人重視科學分析的時空因緣,透過客觀分析讓佛法容易貼近生活。慈航法師於此教義之推廣,促使唯識學流傳在寶島台灣,代代薪傳利樂世間。

深沙奇緣

隋大業十年(614),年僅十三歲的玄奘法師,以其風骨出眾難得而被特取出家,與其兄同住於東都洛陽淨土寺學習涅槃、攝論,之後見逢隋末亂世白骨交衢烟火斷絕之無常,遂與其兄西奔長安轉度綿蜀續修學業並受具足戒,後經荊州、相州、趙州而返止長安。法師遍謁眾師並詳考其理,將諸宗學說求驗於聖典卻又隱顯有異,所以他才誓願遊學天竺以解其惑,然而結侶陳表竟不應許,以有入塔乞聖冥加又得飛渡須彌的吉夢,法師立誓西出關防歷經艱險,在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復無水草的莫賀延磧(沙河)。

此刻的玄奘法師顧影唯一,但念觀音菩薩聖號及《般若心經》,沙河之間「夜則妖魑舉火爛若繁星、晝則驚風擁沙散如時雨」,盡是幻影怪狀又深受飲水缺乏之苦,四夜五日無一渧沾竟讓喉腹乾燋形若餓鬼。法師以其正念正行克服昏昧,仰求菩薩之慈念以化解危厄,即於睡夢中見一高大數丈的大神,執戟動麾催其強行競渡沙河,讓法師與馬兒得以親見青草飲水而身命重全,玄奘法師深信這是菩薩慈悲的感通,終於兩日之後出流沙入境伊吾國。

此怒目猙獰的夢中大神即是「深沙大將」,祂配戴著骷顱項鍊、蛇形臂環、象王胯裙,真是戲劇效果十足啊!哪裡會想到這一位與毗沙門天王和明王力士等,一起活耀於唐、宋寺院文化中的護法神,竟然也是護佑玄奘法師成功西行的關鍵者,還能在數百年後變身為《西遊記》中的沙悟淨,這善巧而風趣的時空轉換成為文學史上,積澱極深的亮點之一。

仁王高僧

當玄奘法師離開莫賀延磧入境伊吾國時,在寺院遇上漢僧三人且彼此擁抱哀號哽咽不能自已,這從死亡世界獲得重生的喜悅真是一般人難以體會的。胡王胡僧聞知玄奘法師的到來也都紛紛參謁供養,高昌王國是當時西域地區的大國,從柔然立闞伯周為王(460)開始的兩百多年歷史,歷經了闞氏、張氏、馬氏、麴氏等政權,以麴氏高昌王朝(499-640)經歷九世一百四十年為最長。

高昌王麴文泰曾與其父東遊隋朝東西兩京與燕岱汾晉之間,雖多遇名僧卻不如聽聞玄奘名聲時的觸動與感念,在法師從伊吾國來到白力城時,高昌王竭盡所能地服侍供養並殷勤求法。因慕樂法師德學而欲留供養利國利民,特遣國統王法師共法師同處以勸住惑其意志勿往西方,終以「雖葱山可轉,此意無移,乞信愚誠,勿疑不實。」堅意慰留。

玄奘法師既受王恩的強行阻障而感到有違先心,於是立誓斷食以明其「只可骨被王留,識神未必留也!」之志,國王試探之後深生愧懼乃稽首禮謝並真摯成就法師西行印度,高昌國皇室全體誓願効學佛世的波斯匿王和頻婆娑羅王等,恭敬為玄奘法師作外護檀越,每到講會國王躬執香鑪親迎法師昇座演說《仁王護國般若經》,為度沙彌為侍並遞國書請西域二十四蕃以為通關之便。王與法師許為兄弟又相約歸途要駐錫高昌弘法三年,高昌王在母后見證下將國家所畜與玄奘法師共享,提供了法師二十年往還中、印的資糧,這真正是誠意無量啊!當玄奘法師要離開高昌之日,國王擁抱法師慟哭難捨並親自乘馬送行數十里才獨返,怎麼都沒想到這就是他們倆此生最後的道別。

貞觀十四年(640)麴氏高昌政權被唐朝剿平,滅它的正是一代英主唐太宗,改制西昌州(後改西州)並於交河城設置安西都護府,自此唐皇的統治範圍真正延伸入西域。當貞觀十九年(645)玄奘法師歸國之後,唐太宗屢屢勸法師還俗為國,無奈法師就是念念為佛法為眾生的。這高昌王麴文泰和唐太宗李世民都是玄奘法師的愛戴者,聖王與高僧之間的微妙對話,一直活耀在佛教發展的歷史中。
分享本文
主題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