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原境2022夏季主題展

調御身心 ‧ 自在安樂

新冠疫情爆發至今歷經兩年多的時間,隨著防疫認知與醫療應對的成長,世界各國皆邁入與病毒共存的階段,在維持社會運作與生活機能的同時,提升免疫力儼然成為後疫情時代的重要課題,如此我們才有更好的身心體質,去迎接新時代的來臨。

「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中華最早的醫學論著《黃帝內經》,提出中醫重要的思想「治未病」;其中亦提及「上醫治未病」,意謂醫術最高深者,是預防疾病的生發。在此,「治未病」可視作未病先防的理念,若援此觀今,即如同現在倡導的提升自身免疫力以防範疾病的入侵。在中醫理論裡,「外因」疾病由外至內層層深入,於皮毛至經絡、六腑,如若最後危及臟器,治療則為時困難;因此中醫認為「內觀、內求」極為重要,時刻觀察自己的氣血脈動、經絡臟腑,便能即時地調理與預防。

中醫「內觀、內求」的概念與佛法不盡相同,但對於養生修身都是善護之道,而佛法更是預防與治療「內因」疾病的一帖良方。《雜阿含經》第294經中闡明人若是無明與愛緣不斷,因起種種的身心問題,就難以解脫生、老、病、死、憂、悲、惱、苦之輪轉,此即說明人若無法擁有正見被痴愛所迷,「我執」就成為心理疾病與痛苦的來源,身、心互相影響而成致病的惡性循環。「佛說一切法,為度一切心」佛陀早已為世人留下這帖良方,因此在治心之前也須先內觀「心」去找到病根、找到醫治心的「法」進而內求,方能依靠自力獲得身心的平衡。

本期系列講座八月至十二月期間將從佛法與中醫養生調理的思維談起,分享佛學與中醫裡對於養身與養心的觀點,以及帶入近代盛行的身心靈、自然療法等療癒之道。透過如此多元面向的籌畫,期能使疫情時代的人們,重視健康養護得以身心安樂,面對新生活的展開。

• 順時養生|新時代裡的千年保養智慧
隨著科技的進步,文明病對人類的影響不在話下,重新抬頭的健康養生意識也為之盛行。雖是如此,在病症發生的當下,對於中醫一詞再熟悉不過的華人,也多以西醫作為治療;因為這個時代習慣追求效率、要求立即見效,而忽略了流傳久遠的中醫醫理與養生智慧便是一種最貼近我們的調養,更是疾病產生前最佳的養護之道。

中醫為幾千年歷史的傳統醫學,以陰陽五行作為基礎理論,由五行對應人體的器官、情緒等,與自然界的時、氣、色等作為巧妙的對應歸類;也將人體視為氣、型、神的統一體,認為人體的正氣若充盛,則病邪難以入侵,所以大多數疾病的發生,都是以正氣的虛損為主要的前提。

健康養生的實踐,中醫的基本理論與日常養護即是一項自然且可靠的方法,強調天人相應、治理未病與提倡順時養生,都是千年以來的古老智慧,若是能夠透過中醫的日常調養來補充自身正氣,使病因難以入侵,身心自然就能安樂平和。

• 隨心安樂|佛法是給眾生的一帖良藥
《雜阿含經》云:「彼世間良醫於生根本對治不如實知,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不如實知。如來、應、等正覺為大醫王,於生根本對治如實知,於老、病、死、憂、悲、惱苦根本對治如實知,是故如來、應、等正覺名大醫王。」佛陀不但善知身疾,亦善治眾生之心病,而且治病已,當來更不復發。

無明是眾生受苦的主要來源,人一旦無明,面對無常之下的五毒、六欲、七情......等便會起惑造業而感到痛苦,並且在十二因緣中不斷地輪轉,以致身心俱疲而生病。所以若能夠明白佛陀「四聖諦」的真理,了解痛苦可以止息,並且找到來源與方法進行改善,便能跳脫身心情緒的輪迴,不再受苦所逼迫、為病所纏。

佛法可謂是一種人文醫學,這一帖帖去除雜染的法藥,也須要自己察覺病因,願意內觀尋找問題,並且依靠自力正信醫治,方可預防苦果的形成。相同的,老病死的來臨也是修行最大的功課,所以平時做好身體的保健,擁有健康的身體,才能確保修行之路上利益人間眾生。
分享本文
主題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