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原境春季主題展
佛陀之心---珍貴的楞嚴法門
◆楞嚴經起源
佛陀一生的慈悲教化,在印度靈鷲山上暢盡本懷,當年法華會上同座聞法學習的法友因緣,隨著佛法的東傳而成熟在光州大蘇山。智顗法師(A.D.538-597)一生弘闡《法華經》,參與法華三昧的行持盛事,傳承自慧文與慧思禪師(A.D.515-577)的心地法門,從理論與實踐的融通中發明「三止三觀」,完備了漢傳佛教第一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基礎。
因聽聞一位梵僧提及此理事境界與《楞嚴經》有相似處,於是智者大師(=智顗法師)心慕《楞嚴》而築臺拜求此經,山頂的虔誠求經一拜就是十八年。
般刺密帝受到智者大師十八年登臺拜經的故事所感動,便發願要將這部經典傳譯到中國來。在《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和〈常不輕菩薩品〉中,談到善士受持《法華經》以淨化六根的效能,眼、耳、鼻、舌、身、意各具功德特色,不論是就修行之因位還是所證的果位,「諸根清淨」都是說明佛陀和聖弟子們的身心狀態。
《楞嚴經》則對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優劣與適性度進行論判,從「六根清淨」到「六根互用」意旨幽玄,兩部(楞嚴經、法華經)經典前後合觀便能探得禪修關鍵,《楞嚴經》是破邪顯正的光明燈塔。原境與您一起來推動楞嚴大門,開啟一道直趨涅槃的心路!
文—郭祐孟
佛陀一生的慈悲教化,在印度靈鷲山上暢盡本懷,當年法華會上同座聞法學習的法友因緣,隨著佛法的東傳而成熟在光州大蘇山。智顗法師(A.D.538-597)一生弘闡《法華經》,參與法華三昧的行持盛事,傳承自慧文與慧思禪師(A.D.515-577)的心地法門,從理論與實踐的融通中發明「三止三觀」,完備了漢傳佛教第一個本土宗派天台宗的基礎。
因聽聞一位梵僧提及此理事境界與《楞嚴經》有相似處,於是智者大師(=智顗法師)心慕《楞嚴》而築臺拜求此經,山頂的虔誠求經一拜就是十八年。
般刺密帝受到智者大師十八年登臺拜經的故事所感動,便發願要將這部經典傳譯到中國來。在《法華經》的〈法師功德品〉和〈常不輕菩薩品〉中,談到善士受持《法華經》以淨化六根的效能,眼、耳、鼻、舌、身、意各具功德特色,不論是就修行之因位還是所證的果位,「諸根清淨」都是說明佛陀和聖弟子們的身心狀態。
《楞嚴經》則對於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的優劣與適性度進行論判,從「六根清淨」到「六根互用」意旨幽玄,兩部(楞嚴經、法華經)經典前後合觀便能探得禪修關鍵,《楞嚴經》是破邪顯正的光明燈塔。原境與您一起來推動楞嚴大門,開啟一道直趨涅槃的心路!
文—郭祐孟
主題相關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