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2021原境夏季主題展

主講人
陳俊吉 老師
活動日期
2021/09/14 星期二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4:30
原境2021夏季主題展
摩訶曼殊師利—青蓮慧光‧吉祥文殊
第九場分享會
【講座主題】
    五台山文殊信仰與圖像發展
【主講人】陳俊吉老師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助理教授)
【講座日期】2021/9/14(二)
【講座時間】PM02:30~04:30
【Google meet會議室代碼】iwd-tbrj-pdf(輸入須包含“ - ”)
——————————————
文殊菩薩是中國佛教四大菩薩之一,釋迦牟尼佛的左脅侍菩薩,代表智慧。因德才超群,居菩薩之首,故稱法王子。文殊菩薩的名字意譯為「妙吉祥」、「妙樂」,音譯爲「文殊」或「曼殊」,意為美妙、雅致,音譯爲「師利」或「室利」,意為吉祥、美觀、莊嚴。

一、各經典記載的五台山
1.在《寶藏陀羅尼經》 中,釋迦摩尼佛告訴金剛密跡主說:「 我滅度後,於南 瞻部洲東北方,有國名震旦,其中有山名曰五頂,文殊童子,遊行居住,為諸眾生,於中說法。」
2.《大方廣佛華嚴經》東晉天竺三藏佛馱跋陀羅譯,卷29:「東北方有菩薩住處,名清涼山,過去諸菩薩常於中住;彼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有一萬菩薩眷屬,常為說法。」
3.《大方廣佛華嚴經》于闐國三藏實叉難陀奉制譯,《大方廣佛華嚴經》卷45:「東北方有處,名:清涼山,從昔已來,諸菩薩眾於中止住;現有菩薩,名:文殊師利,與其眷屬、諸菩薩眾一萬人俱,常在其中而演說法。」
4.《華嚴經探玄記》法藏述十明品第二十三,卷15:「五清涼山則是代州。五臺山是也。於中現有古清涼寺。以冬夏積雪故以為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有傳記三卷。」

二、文殊與善財
《華嚴經》中〈入法界品〉乃該經重要章節,該品由文殊與普賢菩薩統攝為上首。當時,逝多園林會中文殊菩薩宣說妙法,會場中善根深厚的善財童子發出上求佛道無上菩提之心,文殊菩薩便指引善財童子南參諸善知識,當末參到普賢菩薩時,善財童子已經圓滿菩薩行,並且證入法界,所證之境與諸佛、諸大菩薩無異。
善財童子參諸位善知識即將進入尾聲時刻出現戲劇性發展,當參訪彌勒菩薩結束後,竟然又再次參訪文殊菩薩,善財童子參訪諸善知識中連續登場二次者僅此菩薩。此時,善財童子經過一百一十城抵達普門國蘇摩那城,恭敬尋求覲見文殊菩薩,菩薩知其心意,以神通力,伸出右手經過數國,距離一百一十由旬,撫頂善財童子,並為其宣教,使善財童子成就阿僧祇法門。當善財童子參訪文殊菩薩結束後,進入末參普賢菩薩而圓滿。

三、五台山文殊化現三尊像的誕生(文殊騎獅子、善財、于闐王)
盛唐時景龍四年(710年)菩提留志(572-727,南天竺僧人)所譯《文殊師利寶藏陀羅尼經》(又稱《文殊師利菩薩八字三昧法》)闡明佛滅度後,文殊童子遊居中國的五臺山。五臺山成為文殊菩薩顯化道場的金色世界,相關菩薩示現的故事甚多,關於文殊與普賢菩薩配置有善財童子示現的故事主要為「大聖竹林寺」的故事。
盛唐時期的釋慧祥(生卒年不詳)修學深受《華嚴經》與《法華經》的教義影響,把清涼山(五臺山)稱為「文殊師利此處金色世界」,此外並且撰寫《古清涼傳》,此書為中國佛教最早的一部佛教名山志,裡面記載相當多文殊菩薩顯化清涼山的事蹟。而後在北宋嘉祐五年(1060年)五臺山大華嚴寺的住持釋延一續編擴寫為《廣清涼傳》。此二部書記載相當多唐五代時期,五臺山的聖地文化重要資料。

四、法照大師入五臺山,遇善財、難陀二童子引路入竹林寺的故事
「一里許有山,山下有㵎,㵎北有一石門,及見二青衣童子,似八九歲,顏貌端正,倚門而立,一稱善財,一名難陀。相見歡喜,問訊禮拜法,照云:「何故多時流浪生死,始來相見?」遂引入門,向北而行,將至五里,忽見一金門樓,可高百尺,兼有掖樓,漸至門所,方見一寺。寺前有大金橋,金榜題號曰:「大聖竹林之寺。」一如鉢中所見。周圓可二十里,中有一百二十院,院中皆有寶塔莊嚴,其地純是黃金,渠流花果,充滿其中。法照入寺,至講堂內,見大聖文殊在西,普賢在東,各處師子之座說法。次其,身及座高可百尺,文殊左右菩薩萬餘,普賢亦有無數菩薩,前後圍遶。」

1.〈臥化塔門扉釋迦三尊造像〉
此作品雕刻於開元十三年(725年)冬月,為唐玄宗(685-762年,712-756年在位)封禪泰山時,回京路上與皇后出資所造像供養佛塔,塔面開有佛龕。
此畫面佛龕主尊雕刻為釋迦如來坐於蓮華上,佛右側為文殊菩薩半結跏趺坐於獅子身上;佛左側為普賢菩薩半結跏趺坐於大象身上。此雕像為目前所發現最早紀年的善財童子造像,但善財童子的造型表現仍相當稚趣。
2.〈鎏金如來說法盝頂寶函〉晚唐,雕銀鎏金,16.2×14.8×14.8×cm,法門寺博物館藏
在鎏金如來說法盝頂寶函左側,為文殊菩薩赴會圖;右側為普賢菩薩赴會圖。
文殊菩薩赴會圖中,菩薩乘坐於獅子上方,菩薩周圍有許多眷屬圍繞,產生盛大、莊嚴的場面。

五、貧女的故事
在日本僧人圓仁(794-864年)的《入唐求法尋禮記》記載開成三年(840年),見到五臺山大華嚴寺平等無私的設齋,得知此寺「無私設齋」緣由,此故事描述曾經有齋主發心舉行設齋,文殊菩薩為度化世人,匡正齋主的分別之心,化現貧女衣衫襤褸赴齋,還沒有到開齋的時間,她就要求寺主能否讓她早點用齋,因為她有急事需要趕路,因此寺主也就答應了貧女的要求,囑咐負責的僧人給她早點用餐。住持法師便給了貧女和她的兩個幼兒三份齋飯,讓女人和兩個小兒都能飽食一餐。但是貧女一而再、再而三地請求齋飯,這位齋主覺得貧女的要求實在無理,貧女被寺主呵責後,即身離地面,騰空化現為文殊菩薩,她的狗為菩薩的座騎獅子,兩個小兒為菩薩的兩位侍從——善財童子和于闐王,而後齋主懊悔不已。
此故事告訴我們,佛法講眾生平等,對一切眾生都要有平等心,當我們內心能生起眾生平等的正念,便會考慮別人的處境,設身處地為人著想。以佛法的智慧,來擴大自己的心量,體達「無緣大慈,同體大悲」。

六、五台山文殊化現五尊像的誕生(由三尊延伸出佛陀波利及文殊老人)
佛陀波利(梵語:Buddha-pāla,生卒年不詳,古天竺僧人,活動於盛唐)與文殊老人典故,出自佛陀波利入金剛窟的故事中。在《廣清涼傳》記載,佛陀波利來中國五臺山朝聖,祈望得以一睹大聖真容,卻無法如願,但遇到一位老人(文殊菩薩化現)問他:「您將《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帶來漢土否?東土眾生多造罪業,該經滅除眾生罪業。」僧人答:「僅想見大聖真容,未帶此經。」老人回答:「未帶此經,見文殊菩薩有何益處?」爾後,僧人返回西域求此真經,返回中國便將經典奉獻朝廷,爾後將此經譯出廣泛傳播。之後,僧人便再次登五臺山,相傳入金剛窟中。唐代釋法照曾於五臺山入竹林寺聖境,當他出境後又曾與佛陀波利相遇的奇記,此時佛陀波利已經成為文殊菩薩的眷屬。

〈文殊五尊像〉出自〈北方多聞天王浮雕〉,石雕,元至正二年(1342年),北京.居庸關雲臺浮雕。2015年陳俊吉拍攝。
文殊五尊像的眷屬組合,主要來自「菩薩化現貧女」與「佛陀波利入金剛窟」二則故事的綜合體。北京居庸關雲臺,建於元代至正二年(1342年),劵門內壁刻滿浮雕,其中北方多聞天王,身著盔甲,其中在護心鏡內便雕刻文殊五尊像。明代以後文殊五尊流傳並不廣,便逐漸淡出歷史舞臺。

七、文殊五尊像對海外的影響
而文殊五尊像甚至遠傳日本,此與遣唐僧圓仁(794-864年),以及遣宋僧奝然(938-1016年)所帶回的文殊五尊像密切有關。日本平安、鐮倉、南北朝時代的文殊信仰中,流行文殊五尊像,依其背景表現的不同,又可細分為三類,即「渡海文殊」、「陸來文殊」、「五臺山文殊」。
1.〈文殊渡海圖〉佚名繪,絹本設色,143×106.1cm,十三世紀後半,﹝日本﹞京都.醍醐寺藏。
「渡海文殊」造像,五尊像立於祥雲之上,雲下方為大海。有學者認為是文殊菩薩從大海的彼岸來到日本的內容。還有學者指出文殊渡海,此與佛陀波利與文殊老人關係密切的《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經典有關,此經闡明度脫三惡道眾生,使得危難、墮落眾生,皆可脫離「生死海中」。
2.〈五臺山文殊佛龕〉木刻彩繪,高14.2cm,十三世紀,﹝日本﹞和歌山.遍知院藏。
五尊像的背景出現五臺山,表示文殊菩薩教化的聖域。早在盛唐時期敦煌第172窟的〈文殊變〉)與〈普賢變〉,中唐時第159窟的〈文殊變〉與〈普賢變〉的背景配置山巒與高地,象徵著淨土世界的美好。

八、五台山新樣文殊的圖像傳播
1.敦煌莫高窟第220窟甬道北側,此壁原為一層西夏時期重繪的壁畫,此壁畫於1975年剝離,因而發現下方有一幅五代時期的壁畫。此鋪壁畫是目前敦煌地區發現最早有紀年,以及書寫「大聖文殊師利菩薩真容」、「新樣文殊」的榜題壁畫。
榜題書寫此文殊菩薩像,乃在五臺山示現之貌,可知由五臺山地區所傳入。
文殊菩薩右側下配置眷屬為善財童子,左側下配置眷屬為于闐王。
2. 〈新樣文殊及五臺山圖〉佚名繪,壁畫敷彩,五代後唐同光四年(926年),敦煌榆林窟第19窟西壁
此鋪壁畫主體屬於新樣文殊造像,背景為五臺山化現的組合體,信仰體系都來自於五臺山地區之影響。
畫面中文殊菩薩右手持如意,坐於蓮臺上,蓮臺由白獅子所托載,菩薩兩側有許多眷屬圍繞。於白獅前方,配置兩尊重要的眷屬人物,分別是馭者于闐王,以及善財童子。

九、五台山文殊菩薩真容
盛唐睿宗(662-716年,684-690、710-712年在位)景雲年間(710-712年)大華嚴寺僧人法雲(生卒年不詳)在大孚靈鷲寺的北方興建了一座菩薩堂,想塑造單尊文殊菩薩聖樣,請當時著名長安地區塑像妙手安生(生卒年不詳,生於隋代末),可見安生塑此像時年紀相當大,約近百歲高齡。故事記載安生塑像時不知如何動手,文殊菩薩騎獅顯現72次真容,才將其完成,此菩薩堂又稱為「真容院」受朝廷冊封聲名遠播。而安生塑造此像完畢後,痛哭流涕感嘆說:「大奇。曾來未曾見者,今得見也。願劫劫生生常為文殊師利弟子。」於是便坐化而去。

五臺山真容院的文殊像究竟為何?今日真容院的唐代原塑像,早已被人為破壞灰飛煙滅,僥倖唐代相關史料保存其蛛絲馬跡,晚唐開成五年(840年)日本僧人圓仁(794-864年)訪問此寺院,見到此塑像為騎在獅子上的尊容,栩栩如生,而當地僧人對他講此事蹟,故事的母題變得靈異許多。但值得注意的是,圓仁提到「今五臺山諸寺造文殊菩薩像,皆此聖像之樣,然皆百中只得一分也。」
——————————————
感恩陳老師的線上分享
感謝大家的配合與參與
分享本文
陳俊吉 老師
主講人
陳俊吉 老師
  • 現職
福州大學廈門工藝美術學院教師

  • 學歷
  1.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藝術學博士
  2.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藝術學碩士
  3. 國立臺南大學美術學系藝術學學士
  4. 私立復興商工美工科國畫組畢業

  • 任教科目
水墨、工筆重彩、設計素描、水彩、膠彩、畢業製作

  • 專業領域
佛教美術、中國書畫藝術、水墨畫、藝術創作

  • 經歷
  1. 台灣首府大學文化創意產業學位學程主任
  2. 私立東方設計學院美術工藝系兼任講師
  3. 榮獲2013年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熱心公益服務獎
  4. 國立臺灣藝術大學書畫藝術學系
  5. 馮幼衡教授國科會計劃案研究助理

  • 學術發表
  1. 〈淺析中國華嚴造像體系:兼論善財童子的造像系譜〉
  2. 〈北朝至唐代化生童子的類型探究〉
  3. 〈五代敦煌新樣文殊眷屬中善財童子的繪畫探究〉
  4. 〈消失的造像傳統:唐密經論中曼荼羅的善財童子造像〉
  5. 〈本生故事的善財童子對於亞洲文藝影響之初探:兼談中國此類造像藝術未發展之成因〉
  6. 〈高劍父合理化建構其對日本畫仿作問題之回應探討〉
  7. 〈中國善財童子的「五十三參」語彙與圖像考〉
  • 專書著作
  1. 《陳俊吉作品集(一):花鳥創作》
  2. 《唐五代善財童子造像研究》
  3. 《山西寶寧寺水陸道場繪畫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