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

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2021原境夏季主題展

主講人
陳寶忠 老師
活動日期
2021/09/07 星期二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4:30
原境2021夏季主題展
摩訶曼殊師利—青蓮慧光‧吉祥文殊
第八場分享會
【講座主題】
   文殊菩薩在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中的角色
【主講人】陳寶忠老師
               (前華嚴學會執行長及教育與學術總監)
【講座日期】2021/9/7(二)
【講座時間】PM02:30~04:30
【Google meet會議室代碼】iwd-tbrj-pdf(輸入須包含“ - ”)
——————————————
陳寶忠老師的講座架構為:前言、善財童子五十三參之表法、善財童子首見文殊菩薩之意涵、第52參文殊菩薩的「國土善巧」與「淨妙國土」境界、結語。

一、前言
《華嚴經》為法身大士(證得空性)所修之大法,也是成就佛果的必經過程,非一般凡夫所能修與所能證。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是修持《華嚴經》的精華,吾等凡夫修學應可:
(一)未開悟見性者,可確立修學佛法的終極目標,須證得清淨法身,並應行菩薩行,可免於過程中走叉路或中途休止。
(二)已開悟見性者,應不離世而入世間歷練,提升後得智的水準,以達圓滿報身。《阿彌陀經》:「極樂國土,其土眾生,常於清旦,各以衣祴,盛眾妙華,供養他方,十方諸佛」。
(三)於末法之世,所謂大師、名師以及新興宗教氾濫,如何方是真正善知識或善法,善財五十三參之善知識可為標竿指引。
(四)可確認所修或所證是否為正法,透過對善財參中文殊菩薩的認知,可堅信並肯定自性中為諸佛母及菩薩師的文殊菩薩現身之重要。

《華嚴經》———事法界,理法界
• 般若智慧屬理法界,為佛法的不共法;功夫(修戒與定)屬事法界,為佛法與外道的共法。要成就佛道,靠的是智慧,不是功夫,但也不離功夫,功夫不到,則難啟智慧 (修定不能改變習氣)。
• 理屬般若系統(主講空),文殊表之;事屬唯識系統(主說有),彌勒表之。若無成就「理法界」,即無法入「事事無礙法界」
• 透過禪定、觀心、持咒、念佛或深究佛理,而入定境達明心見性,都只是完成修學佛法的關鍵基礎,卻不是終極目標,為求一切智以及圓滿成就光明遍照法性,需經《華嚴經》的善財童子五十三參,於人世間歷煉經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等覺、妙覺的過程以達「事事無礙法界」方成就佛道,於此過程中,智為先導身語意業至關重要。
• 故表自性中般若智慧的文殊菩薩,扮有關鍵性的角色。所以彌勒菩薩云:「文殊師利菩薩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諸佛母,令其證入甚深理故;常為無量百千億那由他菩薩師,令其勤修深證入故。」

二、善財童子五十三參的架構與表法
「五」:五位行法。「三」:等覺妙覺、法界三觀。
「參」:窮理入其境、非以「我的」而以「我是」的心態去思惟。
五十三參中所有善知識及其所住處之名,皆表各該修行次第的境界狀態或所為佛事,若去探究其住處地點或善知識的是否真實存在,則將無有是處。文殊菩薩首次出現是表「十信」,再次出現是第52參表「般若智圓滿」。

善財童子五十三參各參皆具三大主軸:
(一)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見法身,般若境現)
(二)親近供養善知識
(三)行菩薩行

1.發菩提心:此處發心即悟道、明心見性。
2.善知識:有「內善知識」與「外善知識」,「外善知識」是方便表法或說法之善知識,亦即所謂「善友」;「內善知識」是究竟如實狀態之善知識,亦即所謂「善法」。而「一切善法從善知識生」,故此善知識可為「人」或「經典佛菩薩說」,唯「外善知識」需「內善知識」之呼應方可,即外在之境緣需與內在自性相契應,方得以成真「善法」。
如何親近供養善知識?
無論對「善友」或「善法」,皆應勿生疲懈、勿厭足及勿違逆。但對「善友」而言,「於善知識善巧方便,但應恭敬」,此實則證法身後,於世間所見之所有人事物,已無善惡、美醜、好壞之分,皆能契應內心之「善法」,故皆為善友,皆應恭敬,若有見過失,則應深切懺悔自我的憍慢心。
3.行菩薩行:
「五比丘善知識」是於五十三參前段,該些參不是強調參訪出家比丘,而是以比丘表羅漢境界,表前段皆強調以入定體得出三界解脫心為首要,強調止與定功夫之境界狀態,該些參境界皆以出離世俗心為主,但已開始強化般若智慧妙用之狀態。
「五菩薩善知識」是於第27參後,即表後半段特別強調發揮無緣大慈同體大悲又具行動力的菩薩方便行,亦表「理事無礙、事事無礙」之境界狀態。第51參彌勒菩薩、第52參文殊菩薩、第53參普賢菩薩,這三位菩薩表等覺與妙覺位境界狀態,為全參的總彙整,亦表總結假觀、空觀、中觀或唯識、般若、法性等三者之相容相攝圓滿之境界。

三、善財參中文殊菩薩之出現(比丘會、諸龍會、善財會)
1.首見文殊菩薩之意涵:
善財見文殊菩薩有兩次,首次是文殊菩薩於福生城觀察善財童子因緣並廣為演說一切佛法後,引薦善財童子向南方勝樂國妙峰山參訪第一位善知識吉祥雲比丘為止,是敘述「十信滿心」應具足的條件,經文云:「知此童子初入胎時,於其宅內自然而出七寶樓閣,其樓閣下有七伏藏,於其藏上生七寶芽,所謂金銀瑠璃、玻璃赤珠、硨磲碼碯。復於宅中遍雨種種珍寶財物及諸資具,一切庫藏悉皆充滿,以此事故,父母親屬及善相師共呼此兒名曰善財」,此為「善財童子」的因緣,即強調若欲證得法身,累積福德資糧之重要,經文中之入胎非入世俗之母胎,為培育自性中之聖胎,而各種寶器與寶物,亦非世間之金銀、琉璃等寶,實為見性開悟所證之果,見性開悟於華嚴圓教中為初始之十信滿心。
2. 文殊菩薩所表之「般若智慧」狀態:
於第1參表初發心住吉祥雲比丘云:「我得自在決定解力,信眼清淨智光照耀,普眼明徹具清淨行。慧眼遍觀一切境界,善巧方便離一切障,以清淨身普詣十方一切國土,恭敬供養一切諸佛,以信解力常念十方一切諸佛,以總持力受持十方一切佛法,以智慧眼常見十方一切諸佛」,如此的境界狀態,就是《八十華嚴・初發心功德品》中所描述之狀態,於該品經文中有所謂的速疾步剎、知劫成壞、善知勝解、善知諸根、善知欲樂、善知方便、善知他心、善知業相、善知煩惱等功德狀態,此即為五十三參之初始進入第一參的境界,文殊菩薩即表具此法身根本智之般若智慧狀態(通曉諸經)。

四、第52參文殊菩薩的「國土善巧」與「淨妙國土」
◆第52參中,文殊菩薩所表者為正證法界之境界,於《四十華嚴》中,文殊境界分有兩國土境界,一先求「國土善巧」,二求「淨妙國土」。
◆「國土善巧」亦即「法性土」,為一切如來同所證者,亦即法身。
◆「淨妙國土」即為「淨佛國土」,此為「受用土」,此分自利之「自受用身」與利他之「他受用身」,自受用身即為報身,他受用身則為勝應身,此「淨妙國土」指「理事無礙法界」。國土即佛國土,即心所安住處。「心無憍慢、生平等心、修真供養、如說能行,如行能說」則住淨妙國土。

五、結語
《華嚴經》將境界分成「事、理、理事無礙、事事無礙」,其中「理無礙法界」通常以文殊菩薩來表之,其所表即為通透體會宇宙真理與生命真相時自性中具般若智慧的境界,亦即所謂的根本智或法身出現。
《八十華嚴・十地品》:「佛子,譬如金師,善巧鍊金,數數入火,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菩薩亦復如是,供養諸佛,教化眾生, 皆為修行,清淨地法,所有善根,悉以迴向一切智地,轉轉明淨,調柔成就,隨意堪用」,學佛要如同鍊金,以金師(冶煉者)鍊金、愈來愈明淨為喻,比擬心性本淨,只要「調柔成就」,就能「隨意堪用」。
——————————————
感恩陳老師的線上分享
感謝大家的配合與參與
分享本文
陳寶忠 老師
主講人
陳寶忠 老師
  1. 前台北市立動物園園長
  2. 前華嚴學會執行長及教育與學術總監
  3. 國立台灣大學森林暨自然資源保育研究所碩士及博士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