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

摩訶曼殊師利2021原境夏季主題展

主講人
郭祐孟 老師
活動日期
2021/09/03 星期五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4:30
原境2021夏季主題展
摩訶曼殊師利—青蓮慧光‧吉祥文殊
第七場分享會
【講座主題】
   摩訶曼殊師利
【主講人】郭祐孟老師
               (圓光佛學研究中心圖像室)
【講座日期】2021/9/3(五)
【講座時間】PM02:30~04:30
【Google meet會議室代碼】iwd-tbrj-pdf(輸入須包含“ - ”)
——————————————
郭老師以自身對佛教藝術的多年研究及考古經驗,介紹不同時期的古蹟造像,帶我們瞭解文殊信仰在歷史上地位的演變,以及造像背後的涵義。

文殊師利(梵語為Manjusri)以智慧著稱的大乘行者。曾經擔任過去七佛的老師,以其聰睿的智慧被尊為三世諸佛成就之母,因而有「三世覺母妙吉祥」的稱譽,釋迦牟尼佛在《放缽經》中對文殊感恩,並讃嘆為佛道中父母也」!佛典中的文殊表現著歷史性格與真理向度的多重性。根據《文殊師利般涅槃經》所說,文殊可被視為歷史人物,是印度舍衛國多羅聚落梵德婆羅門之子,生時屋宅化如蓮花,天生就有著紫金膚色,較常人早言語,後詣諸仙人所求出家法,因無能酬對者,所以追隨佛陀出家學習。

◆不同經典記載的文殊:
《首楞嚴三昧經》的記載說文殊其實是龍種上如來,為過去久遠劫在南方平等世界成佛者;若如此,那文殊便是古佛慈悲應物的表現了。又如《文殊師利佛土嚴淨經》與《大寶積經》的說法,此菩薩自那由他阿僧祇劫以來,就十八種大願以嚴淨國土,當來成佛名普現如來,其佛土在南方,號離塵垢心世界、無垢世界、清淨無垢寶寘世界。若依《華嚴經.如來名號品》的記載,文殊是在過東方十佛剎微塵數世界的金色世界,擔任不動智佛的上首大士,那麼祂便是在他方世界教化的了。奇特的是,印度和西域等地關於文殊信仰的記載比較少見,中國自東晉以來卻特別發達。

◆印度的文殊信仰:法顯紀錄了大乘者如何供養文殊
東晉法顯《佛國記》:「渡新頭河…有國名毘茶,佛法興盛,兼大、小乘學。見秦道人往,乃大憐愍,作是言:如何邊地人能知出家為道,遠求佛法!悉供給所須,待之如法。從此東南行,八十由延,經歷諸寺甚多,僧眾萬數。過是諸處已,到一國,國名摩頭羅(Mathura)。又經蒱那河,河邊左右有二十僧伽藍,可有三千僧,佛法轉盛。凡沙河已西天竺諸國,國王皆篤信佛法,供養眾僧。…佛在世時,諸王供養法式,相傳至今。從是以南,名為中國。…自佛般泥洹後,諸國王長者居士為眾僧起精舍,供給田宅園圃、民戶牛犢、鐵券書錄。後王王相傳,無敢廢者,至今不絕。…眾僧常以作功德為業,及誦經坐禪。客僧往到,舊僧迎逆…種種如法。眾僧住處作舍利弗塔、目連、阿難塔,并阿昆曇、律、經塔。…諸比丘尼多供養阿難塔…諸沙彌多供養羅云、阿毘曇師者供養阿毘曇、律師者供養律,年年一供養,各自有日。
摩訶衍人則供養般若波羅蜜、文殊師利、觀世音等。佛泥洹已來,聖眾所行,威儀法則,相承不紀。」

◆七世紀前的印度罕見文殊像
〈梵天勸請浮雕〉.綠色片岩.40x39cm.1世紀,柏林印度美術館。
此時開始有佛像雛形,此圖表現釋迦成道後,梵天及帝釋天等天眾們勤請佛陀住世說法的情節。佛陀頭頂無光,雙眼圓睜,頭髮如苦行者整齊地向上盤結,袒上身,布帛搭在左肩上,結跏趺坐於鋪覆吉祥草的台座上,手结禪定印,上方菩提樹枝葉茂盛,樹上掛有象徵釋迦為太子時的裝飾品。正對畫面的左邊,綰髮且無項鍊,沙彌形象者為梵天;右邊頭戴敷巾冠飾及瓔珞,貴族貌者為帝釋天。

◆七世紀後的文殊造像
〈八大菩薩曼荼羅-局部〉玄武岩.高約160-170cm.8世紀,印度愛羅拉(Ellora)石窟第12窟第2層。
佛龕之左、右壁,兩壁各有四尊菩薩並列,與正壁中央的主尊佛及左右脇侍菩薩像組成一曼荼羅形制,為當時佛教石窟密教化的例證。
此八尊菩薩像身形相若體型勁健,線條起伏有致,均呈立姿。頂戴巍峨寶冠,寶冠上飾化佛、寶塔等,帶橢圓形頭光,左斜披聖線,身飾瓔珞;右手分別執長莖蓮花,寶劍、幢幡、金剛杵、梵篋等物。其中七尊左手扶腰,另一尊則雙手持物。左至右排序:文殊(持青蓮花)、觀音(持正面盛開的紅蓮)、普賢(手持花巾)。

◆五到八世紀的中國文殊
〈釋迦牟尼佛坐像〉青銅鍍金.高40.3cm.北魏太和元年(477),台北故宮博物館。
釋迦牟尼佛結跏趺坐於雙層台座之上,右手作無畏印,左手握衣角,身著袒右肩式僧祇支,外披大衣,雙肩衣紋如火焰般外揚,面部神情莊嚴,氣勢雄偉。背光內圈的四佛和頭光中的三佛共同形成七佛,背光外圈U形火焰紋熊熊圍繞,和主尊氣勢相映。上層中央一塔,釋迦和多寶佛並坐其間,塔外左右兩側文殊持如意與手握麈尾的維摩相對而談,表現《維摩詰經•文殊問疾品》的場面。背光不僅內容豐富,且構圖安排秩序井然,場景緊湊,開啟了大乘佛教善根因緣的成佛願景。
〈安西榆林窟25窟-文殊變〉‧中唐‧位於石窟西壁北側。
文殊菩薩手持如意,儀態雍容地坐在獅子寶座上。左右兩身脅侍菩薩面含微笑,持幡隨行;身後一身菩薩,神情寧靜。獅子張口怒吼,獅頭及獅腿上的獅毛都捲曲著;牽獅的崑崙奴跨開雙腿、雙手使勁拽著韁繩。此圖文殊的體格厚實且形象完整,故多人臨摹,座騎青獅,以獅子的勇猛,表示菩薩的智慧威猛。

◆九世紀後的中國文殊
〈五台山佛光寺文殊殿 新樣文殊七尊像(局部)〉元代
新樣文殊之不同於舊樣文殊主要是菩薩頭身放光,正面向觀者端坐與獅背上的蓮花座,及手中持物的改變,並有四位侍從 (于闐王、善才童子、佛陀波利、 最勝老人(白衣老人)) 跟隨,乘雲而至,由五台山來與眾生親近。
〈敦煌莫高窟第144窟唐代壁畫:千手千缽文殊經變〉中唐
文殊菩薩位於經變中央,戴化佛冠,千手托缽,組成多個同心圓環繞主尊,部分缽中有釋迦佛像。形象略同於千手觀音。千缽文殊坐在須彌山頂,山腰有二龍王各持日月,龍身相纏互引,暗喻世界生生不息地運轉變化。

◆文殊為何手上執劍?
由西晉竺法護翻譯的《如幻三昧經》,記載著一段很有意思的故事。說到文殊深入「離垢光嚴淨三昧」,光召十方菩薩來到靈鷲山雨華供佛,十方菩薩遍入「隱身三昧」;大迦葉、舍利弗、須菩提等聲聞弟子們深入兩萬、三萬、四萬等三昧求見諸菩薩,竟不可得,因此讚歎菩薩道的殊特。文殊教化天人,並入於「降毀諸魔三昧」,使魔宮失色衰老,諸魔心生恐懼而覓佛求解,文殊藉此開示了甚深的佛法空性。五百得神通菩薩知道過去生所犯的逆罪,而不能得證法忍。於是文殊執劍逼迫佛陀,佛陀說:「住!住!……勿得造逆,當以善害!」五百菩薩就在此刻悟道,知一切法如幻、無我,說偈讚佛的同時,十方世界都為之震動了。這是佛陀與文殊的一段默契,當時在座有許多新學比丘,佛陀為了不讓他們因見到這殺佛之舉而生起煩惱,所以運用神力遮止了他們的眼睛,而文殊也在教化圓滿之際,開示了一段「文殊所執之劍、所作之罪、所得之果報,一切皆是如幻如化!」真是精彩的一幕教學紀錄,而寶劍也成為後來文殊造型發展的重要元素,要達到理事無礙的境界,我們應時刻對境界體察並內觀自省。
——————————————
感恩郭老師的線上分享
感謝大家的配合與參與
分享本文
郭祐孟 老師
主講人
郭祐孟 老師
圓光佛學研究中心圖像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