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

楞嚴咖啡館2021原境春季主題展

主講人
原境佛教人文藝術
活動日期
2021/04/29 星期四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5:00
活動地點
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47號  
「世界咖啡館」是一種討論對話的方式,廣泛運用於企業界、政府部門、各類組織與議題型活動。其最大的作用是能夠幫助大家找出「意見上的共通性」,或稱「共識」。若放在佛法修行來看,可以幫助對話的人更為理解他人的觀點,而共同對一些「難以釐清」或「難有標準答案」的知見問題獲得進一步的思考。(—截自Apollo師兄的分享)

本次活動分為下列主題作為討論方向,各組派出代表分享心得:
Q1.生活中的情執要如何放下?如何持戒?
阿難差點落入摩登伽女巫術,是因摩登伽女的貪愛所致,欲愛、色愛是流轉生死的根源,該如何持戒遠離情執,並解脫自在?請詳細說明之。

情執與戒律其實具有相當的關聯性,師兄師姐們分享,認為吃肉也是一種情執,而在生活中實踐吃素的習慣,卻被自己的孩子反對,使親子關係緊張,孩子甚至反過來認為吃素是一種執著,但換個角度想,會發現這之間沒有對錯,反倒是發現孩子具有思辨能力,能以佛教的觀點融會貫通。

舉凡生活中遇到的親情、人事物都是情執,甚至價值觀上的正義感也是一種情執,正義只是從個人的角度強加到別人身上,並非設身處地替他人著想,師兄分享,認為學佛以後較能以同理的態度消弭執著,使事情迎刃而解。

持戒與放下也是具有關聯性的,人會因無法放下而貪著,才會因此犯戒,而戒律是幫助我們踩煞車,使惡習不再延燒,建立生活中的防火牆。只要讓雜念隨著時間的洪流流過,不起執著,直到雜念紛紛流入大海,流乾流盡,就能使上游的心回歸清淨。

Q2.「二十五圓通法門」當中何者與自己更相應?如何實踐在生活中?
楞嚴經中提及觀世音菩薩的「耳根圓通法門」及大勢至菩薩的「念佛法門」何者與自己更相應?該如何實踐在生活中?(修行方法很多種,你是用哪一種?)


師姐分享,人有很多面及各種性格,因此要找到與自己相應的法門,才不致在修行上繞遠路,而念佛一定要有信心,雖然生於娑婆,但心要皈依在佛法上,在婚姻與事業上保持無所得的心態,理解金錢與名利只是因緣假合,就能在生活與佛法中取得平衡。

人人與佛法相應的因緣不同,隨著時代演進,人手一台手機,資料全攤在網路世界中,在任何場所都有可能接觸到佛法,當中,師姐分享自己位於北部,在因緣際會之下看展,看見了壇城以現代藝術的方式呈現,壇城顯現出修行者的內在與外在是相通的,使她了解到現代藝術也可以印證宗教的奧秘。

Q3.如何觀照「真心」與「妄心」?
該如何發菩提心,才能使自己修行不偏離正道,以理觀行,漸修事相?從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的角度去切入,請詳細說明之。


要先理解真心與妄心的定義,才能八九不離十地遠離生滅心,在先前講座的會極法師分享道:「妄心=影子」,眾生常有分別執著,因此起惑造業,如果先從去除妄心下手,沒有了「檢視」及「選擇」的心理,便會遠離分別心,就能逐漸使真心顯發出來。而師兄師姐分享,要時時練習、時刻察覺自己的情緒及行為,口訣就是「停看聽」,吃飯時,去感受口中的食物翻動;在生氣時或生氣後,察覺自己為何生氣?且清楚明白自己多久沒生氣,即便發生了也不分別不批評,一切都是從生活中漸修事相。懂得佛法越多不是拿來檢視他人過失,而是拿來對治自己,反觀自性,最終達到覺悟,見達法師說:「念頭的品質決定了生命的品質」。

Q4.阿難的六滴眼淚,哪一滴淚最印象深刻?自己是否也有幡然悔悟的眼淚?
藉由佛法悔悟的經驗,請詳細說明之。


感謝林杏子老師先前於原境的分享,使大家依「阿難的六滴眼淚」之脈絡去理解《楞嚴經》,也讓大家藉由這個主題互相交流。《楞嚴經》共有十卷,前三卷半是佛陀開示見道分(人人皆有佛性),因眾生經常用第二念去批判,因此要明白常住真心在哪裡(破妄顯真)。後又由修道分和證道分依序開示。

◆第一滴淚是阿難「恨無使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在逆境中發現自己還未走上修行的道路,頂禮悲泣,也使我們反觀自己是否在正道上。
◆第二滴淚是阿難在七處徵心後,重複悲淚,啟請佛陀開示,使我們在修奢摩他(正知見)、三摩(行動力、落實)、禪那(楞嚴大定),不使用攀緣心聽法。在三卷半中告訴我們真心是什麼,實相是什麼。
◆第三滴淚,是用修道分(修正錯誤)去理解不生滅心,修不生滅果。
◆第四滴淚,是用同分妄見與別業妄見,來理解顯見離見,人會產生第二個念頭,是因對人事物有所期許,只是不願承認事情如實地顯現,而產生妄想。
◆第五滴淚,阿難啟請佛陀遠離小乘佛教,行大乘佛教,其中師姐最感動的是「空不空如來藏」,使她理解,靜的時候不動念,動的時候只升起利他的心。
◆第六滴淚,以因同果—捨識用根,令五濁澄清;從根解結—悟後起修,脫纏入圓通義。修道後以二十五圓通,作為後代學習的典範。

人生難得,佛法難聞。
對於娑婆世界,必須達到這念心知而不著,知而不分別,不要升起第二念,若要升起念頭,就是發起利他走向菩提路的心念。從知見走向行動必須「停看聽」,藉由止(先把妄心停下)觀(並使真心去察覺)去實踐。眾生皆是不知不覺,而學佛的人能做到後知後覺,是需要仰賴時間的薰修,切勿以緣心聽法,否則白修,每個當下的聞思修就是薰修,保持當下的清淨心,只要站的久站的穩,就是時刻的佛境界了。
————————————
若是迴響不錯,往後將有望持續進行交流活動!
感恩大家參與討論及無私的分享!


臉書貼文分享:
https://www.facebook.com/Yuchin.Buddhism.AH/posts/1671228659754290
分享本文
原境佛教人文藝術
主講人
原境佛教人文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