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七處徵心,十番顯見2021原境春季主題展

主講人
鄭振煌 老師
活動日期
2021/04/23 星期五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5:00
活動地點
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47號  
了解《楞嚴經》要先懂「七處徵心,十番顯見」背後的思想,鄭老師先說明何為見性、各部派祖師對於見性的說法,後解釋七處徵心、十番顯見。

《續傳燈錄》卷十九︰
僧問︰菩薩人見性如晝見日,聲聞人見性如夜見月,未審和尚見性如何?
師曰︰一筆鉤下。
云︰未審意旨如何﹖
師曰︰萬里無雲,千峰壁立。
僧云︰謝師指示。
師曰︰錯。
菩薩對於見性,瞭如見日;聲聞人只懂人我空性、未見空性,未見全貌。又問和尚見性如何,和尚答:就像萬里無雲,一切萬法當體即空。

玄覺永嘉大師《證道歌》
「君不見。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證得無為智慧的得道人,得到大而無外、小而無內的法門,所以很自在。因為他已得了道,沒有妄想可除,也沒有真可證。以前他和一般眾生一樣,也有無明的煩惱,可是現在修得了佛性,反迷歸覺,根本生死的問題斷了,所以無明轉成了佛性,最終證得法身的理體。
在此反映了如來藏思想,佛性是不生不滅,不垢不淨的,只接受回歸本然的本性,要追求〝What is〞而不是〝What should be〞。

七處徵心是指「心的性質」在哪,十番顯見是顯示「見性在哪裡」?
那「見性」是什麼?
1.原始、部派佛教:緣起性、無我性,屬於中道。是指因緣只要一個不具足,就無法形成某一現象,所以一切現象都是變化的。中道是超越一切相對,無對立分別,對佛法有真實的了解才是正見,才會有正信(來自正知),否則稱為迷信。
2.般若中觀:空性。當體即空,屬於中道,不執著兩邊,解脫自在。
3.如來藏思想:《楞嚴經》屬之。即首楞嚴大定,屬於善(妙)的來去,最終證得佛性,安住於佛性,以佛性來行住坐臥。清淨元明性=佛性,屬非因緣、非自然、非緣起性。

在《楞嚴經》卷一,便開啟了高潮迭起的劇本,阿難落入摩登伽女之難後,幡然悔悟而流下第一滴淚,因此佛陀循循善誘地開示阿難尊者,展開了「七處徵心,十番顯見」的對話,而「七」在古印度代表圓滿,後講「十」代表萬物一切。而整部經典貫徹如來藏思想,皆不離佛性的定義與內涵。

阿難不知妙淨明心,遍一切處,無在無不在,而妄認緣塵分別影事,以為心相。佛欲破其妄想緣心,顯其妙淨明體,故有七處徵心之說。
明儒玄庵詩云:
四外虛空盡本心 卻將形識認來深
阿難忽聽如來咄 慟極勸生淚滿襟

◆七處徵心:阿難「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佛陀問阿難心在哪裡?並在七個地方尋找自己的心(心在內、心在外、心潛根、心在暗內、心隨所合處、心在中間、心無著)。當我們認為心在哪裡、心是什麼,就已經不是心性了,因此佛說,不生滅心是性,而相是生滅的。以製陶為例:是以泥土為所依,工匠師可以把泥土變成碗或杯子去燒,如果懂這個原理就不會被相(碗或杯子)給著迷,一切的根本所依是泥土,不同的相會產生不同的功用,所以相是虛妄的,性是不生滅的。
心在內,表示根塵識依依相對,是為生滅心,而心看不見自己的五臟六腑,所以不成立;心在外,但肉體被打了會產生痛覺,因此也不成立。所以佛性是不著於時間及空間上,而是在當下即得空性。

◆十番顯見:佛問阿難為何出家?阿難宣稱因見佛陀的莊嚴相才發心出家,因此佛陀以眼根的見性作為開示的指南針(只是以見性為例)。佛問見的性質是什麼?總共包含顯見是心、顯見不動、顯見不滅、顯見不失、顯見無還、顯見不染、顯見無礙、顯見不分、顯見超情、顯見離見。
「顯見是心」是唯一的表詮,後面九個則用遮詮的方式,因表銓會使眾生執著,因此多用遮銓。顯見遍照一切,是真如性不動的,如晶瑩剔透的鑽石又會反射不同光澤(生起一切萬法)。顯見也如同佛性超越時空、常住不滅,佛性不會因顛倒而消失,不來亦不出,一切心法及色法都是真如,但不可執著於佛性是清淨的,佛性是無著陸點,是純粹的真如。
只要能掌握住對佛性的真實理解,就能理解《楞嚴經》的境界。
————————————
感恩鄭老師蒞臨原境的分享
感謝大家的蒞臨參與

臉書貼文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Yuchin.Buddhism.AH/posts/1667479830129173
分享本文
鄭振煌 老師
主講人
鄭振煌 老師
鑽研世、出世間法數十年,畢生以弘法利生為志業,推展居士菩薩道及佛教現代化、國際化、學術化、生活化,並長年主持佛學講座、研習營及禪修營。鄭振煌先生潛心佛學研修數十年,高質量的翻譯了大量藏傳、南傳佛教書籍,對當代佛教文化有重要貢獻。

  • 學歷
  1.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
  2. 國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

  • 現職
  1. 現任中華維鬘學會名譽理事長
  2. 中華佛教居士會副理事長
  3. 淨覺僧伽大學大乘研究所所長
  4. 佛教力行學院副院長
  5. 《中華寶筏》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 主要譯作
  1. 《正念明鏡--中陰成就無上密法》
  2. 《讓生命終點成為幸福起點》
  3. 《穿越生死》
  4. 《藏密度亡經》
  5. 《西藏生死書》
  6. 《了義炬》
  7. 《直指法身》
  8. 《當修行者遇見大師》
  9. 《當野馬遇上馴師——修心與慈觀》
  10. 《觀呼吸》
  11. 《菩提樹的心木》
  12. 《學佛釋疑》
  13. 《聖道修行》等四十餘部

  • 主要著作
  1. 《佛法新論》
  2. 無堅不摧《金剛經》
  3. 《大圓滿法--椎擊三要講記》
  4. 《佛使尊者--南傳佛教第一人》
  5. 《心靜煩惱心熄》
  6. 《淨土法門》

  • 演講集
  1. 《心經的智慧》
  2. 《不惜自焚身》
  3. 《維摩詰經的生命意義》
  4. 《禪修鳥瞰》
  5. 《正念與生命成長》
  6. 《西藏佛教的修行道》
  7. 《阿彌陀佛的意義治療法門》
  8. 《空性與情緒療癒》等小冊子20餘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