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

從〈阿難的眼淚〉觀佛陀覺的教育2021原境春季主題展

主講人
林杏子 老師
活動日期
2021/02/27 星期六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5:00
活動地點
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47號  
〈阿難的眼淚〉要怎麼體悟、怎麼妙用?法不孤起,仗境方生。
《楞嚴經》是由阿難落難為起,接續由佛陀與阿難之間的問答開演如來藏性之真義。本部經典有別於其他經書之處在於阿難在與佛陀導師的對答之間數次落淚。從淚水中,阿難如何一次次的修正自己的知見?在《楞嚴經》中這六次落淚:
1.頂禮悲泣 2.重複悲淚 3.垂泣叉手 4.悲淚頂禮 5.重複悲淚 6.雨淚翹誠

◆第一次的淚:幡然悔悟-恨無始來,一向多聞,未全道力
阿難雖多聞第一,但平日未全道力之故,落難於摩登伽女的陷阱,佛敕文殊師利持神咒將兩人提獎歸來後,「爾時世尊在大眾中,舒金色臂,摩阿難頂。」,摩頂在佛教裡是表示慈悲愛護之意,並使其消除魔障,落難後的阿難「頂禮悲泣」。每個人也許都曾有過悔悟的眼淚,但是「為何而流」才是生命要為您帶來的課題。

◆第二次的淚:愧於當下-不知身心本不相代
將阿難提救之後,佛問阿難,心在何處?於是展開了七處徵心的精采對話。阿難提了「心在身內、心在身外、心潛伏根內、心在暗內、心隨所合處、心在中間、心乃無著」皆不正確。七處徵心重在「破除」妄想執著,然則,「破妄」是為了「顯真」。對答中,阿難也發現己身的問題而「重複悲淚」,心妄存期望憑靠佛陀來修證,然而「身心本不相代」,每個人只能為自己的修證努力,公修公得,婆修婆得,多修多得,不修不得。學人在修行上除了如阿難般廣學多聞,應更上一層樓,從「聞思修」契入心性實相,而得佛法真實受用,將學到法寶智慧並應用在生活中。

◆第三次的淚:緣心求法-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
「十番顯見」是佛陀要阿難與大眾「直顯心性」,是為了讓大家「明心見性」。阿難第三次的淚是在佛陀十番顯見之五:顯見無還。在此階段,佛陀雖已為阿難與大眾開示妙明真心顯見是心、不動、不滅、不失;阿難雖承佛音,看似已領略了什麼,但又未能清楚明白的體悟妙明真心故而「垂泣叉手」,此乃因為在此階段阿難仍以意識心在理解本元心地。事實上,本心人人俱足,但若要以生滅的緣心來思慮不生滅的本心,則易迷於法性塵緣之中,故終無所得。
〔真〕悟妙明心,元所圓滿,常住心地。
〔妄〕現以緣心,允所瞻仰,徒獲此心。
阿難聽完了之後仍有疑,啟請佛陀將他的疑根拔除,只有如實地觀察,才可以體解正念心,「悟」就是冷暖自知的覺察。

◆第四次的淚:真妄雙迷-見見非見,重增迷悶
阿難在第四次的眼淚是在佛陀十番顯見之十:顯見離見。雖然佛陀已引導阿難七番破處以「捨識」、十番顯見以「用根」。識心是由根與境和合相觸而開展,故而識心虛妄常令眾生迷於其中而不覺,因迷妄之雲霧而遮蔽自心之明月。阿難在此「悲淚頂禮」是感傷自己的真妄雙迷,同時亦頂禮佛陀開釋迷悶以求道業提升,令眾生剖妄出真,撥雲見日,復本心源,見自本性。特別是經文中提及的同分妄見與別業妄見亦是提醒大眾往往無法洞察人我、環境間存在的連結以及當中的共業與別業,世人執著於這些顛倒見上故煩惱不斷,無法解脫。

◆第五次的淚:悟後起修-疑惑銷除,心悟實相
阿難的迷妄、迷悶與迷真,隨著佛陀一階又一階的開示,至此「疑惑已銷,亦心悟實相,身意輕安,得未曾有」。此刻阿難體悟到的實相,涵括空如來藏、不空如來藏,與空不空如來藏,明瞭心性的本自清淨、本不生滅、本自具足、本無動搖、能生萬法。阿難流下第五次的「重複悲淚」是契悟三藏圓融的法喜充滿,代表感恩的淚。同時,佛陀藉此再提醒阿難「多聞無功,不逮修習」,若因地不真,則果遭迂曲,故要諦觀自己因地最初發心,與果地究竟取證的覺,明瞭兩者之間的連結。

◆第六次的淚:利他解結-渴慕開示正法令大眾得解脫的淚
第六次的淚,是大眾與阿難「雨淚翹誠」慇懃懇切的希望佛陀開示「結」與「解」之義,以令盡未來際無數眾生了知結元之處,以出離生命無明輪迴,不再落入三界六道的流轉;故而悲感誠敬的雨淚而下。六根解結,得證圓通,該從何下手?人們在塵勞的忙碌裡,六根總向外攀緣,若能在六根上尋得解脫,將我們對外境的攀取向內收攝於一心,即是步上煩惱解脫道。凡聖的差異在於六根若「結」則為凡,六根若「解」則成聖,故而佛陀於此處再次的提醒芸芸眾生,止息向外的攀緣,觀照向內的收攝,「從根解結」脫纏入圓通。爾後,佛陀也請修證有成的二十五位弟子分享圓通法門,作為後代學習的典範。

生命跑車開往何「趣」?生命跑車的方向盤掌握在我們這念心當中。人們因一念無名而開啟了十二因緣的流轉,在七趣往來無休,生死相續。如何跳脫這無止盡的輪迴:提起覺性的念頭,當煩惱、境界來臨時要能保持著覺察、覺照與覺悟三步驟。把這部生命跑車的方向盤清楚明白的握穩,當生命的主人,開往生命究竟離苦得樂之淨土。

將佛法活用於生活之中是林老師的強項,任職大學教授又是兩個孩子的母親,扛起慈悲的社會責任是她當仁不讓的發心,在講座中也教導我們如何從自覺之心→菩薩發心→覺他之心,以覺性去看世界的美好,但不追逐佔有,讓我們理解佛法就在世間,超越宗教與人我的界線,回歸人人本有的這念心。當下就是最好的開始,生活就是我們實踐佛法的場域。

林杏子老師論文分享—《楞嚴經》觀佛陀覺性教育對當代教育責任之啟發:
https://reurl.cc/NXQLE9
——————————————
感恩林老師蒞臨原境的分享
感謝大家的蒞臨參與
分享本文
林杏子 老師
主講人
林杏子 老師
現職
1. 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系副教授
2. 台灣學術倫理教育學會常務監事
3. 中華企業倫理教育協進會理事
4. 國立成功大學人類行為科學研究倫理審查委員會書審專家
5. 中華民國資訊管理學會南區會員代表

經歷
1. 國立高雄大學教學發展中心副主任
2. 國立高雄大學圖書資訊館應用系統組組長
3. 教育部臺灣學術倫理教育推廣資源中心內容專家與審查委員
4. 教育部資訊素養與倫理大專通識課程內容專家與審查委員


現職服務於國立高雄大學資訊管理系,自1999年踏入學界的研究領域一直在「倫理」這條路上,從本業的資訊倫理 (information ethics),到大數據年代裡的資料倫理 (data ethics),甚或目前最熱門的人工智慧倫理 (AI ethics),以及學術界近年來逐漸重視的研究倫理與學術倫理,都是本人所投入關心的議題。倫理的道路,正是一條心性的道路,身為老師的珍貴之處,正在於我們有機會透過教育來喚醒人人本有的覺性。佛陀在《楞嚴經》對阿難的引導,讓自己有此因緣藉由《楞嚴經》的薰修,向佛學習「覺性教育」,並依此展現於我們在教育上能觸及的各場域師生大眾,喚醒人人本具的佛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