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

楞嚴經的傳譯與價值2021原境春季主題展

主講人
李治華 老師
活動日期
2021/02/20 星期六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5:00
活動地點
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47號  
虛雲老和尚說:「現在是末法時代,你到哪裡訪善知識呢,不如熟讀一部《楞嚴經》,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綏哀救,消息邪緣,令身心入佛知見,從此成就,不遭歧路」。

在隋朝的時候,有位梵僧見到天台宗—智者大師所立的三觀,就跟他說,這跟天竺國之《楞嚴經》的意旨非常符合,因此智者大師日日向西遙拜,乞求這部經能夠早日傳來中國,結果一拜便是十八年。直到唐朝般剌蜜帝把《楞嚴經》傳入中國,經房融翻譯後,而以大藏經的精華聞名。

《楞嚴經》的文筆和討論議題尤為精妙,因此廣受讚歎。在宋代以後逐漸流行,謂為修行人的照妖鏡,是佛的真身,佛的真義,能破除一切黑暗。

漢傳佛教經典:
成佛的《法華經》訴說佛出世的目的,如何普渡眾生的教義(整體規劃)。
富貴的《華嚴經》是佛法的最高境界。
開悟的《楞嚴經》是佛性(現象的本體,如同「水」本身不變)的義理,佛法的精華。
空慧的《般若經》說明現象緣起性空,是佛法的共通法門。一切現象萬法由於無自性,因此得以隨緣幻現;幻現的一切法,雖然歷歷在目,但卻如夢幻泡影(也如同水的波動,僅只是現象)。

《楞嚴經》原名《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大佛頂(信):代表尊高偉大的信念,真理是最高的覺悟。
◆如來密因(解):人人都具有如來定力(佛性),只是自己沒有發覺出來,故稱為密因,開悟以後就得解。
◆修證了義(行):究竟修證,如耳根圓通法。
◆諸菩薩萬行(證):菩薩的五十二個階位。
◆首楞嚴經:安住在佛性(大定)。

一、信:仰尊「大佛頂」而生信,頭上隆起的肉髻相是由佛的內在升起的,因真理是無形象的,所以眾生無法用肉眼看見「佛頂」,又稱「無見頂相」。在經中大佛頂放光後,頂中又有佛,並誦唸〈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最終破除了摩登伽女的巫術。〈大佛頂首楞嚴神咒〉是由真空妙有的最高境界所展現的神通妙用,咒中也包含了眾多鬼神王的名號,能夠破邪顯正,使摩登伽女發心皈依,並相信真理的存在。

二、解:是了解教理的真實內涵。佛性是我們純淨至善的本性、真心,也是成佛最重要的因素,了解自己的初發心是什麼?心在哪?才能開悟真心。
「七處徵心」是佛於楞嚴會上徵詰阿難心目所在之處,阿難先後以七處回答之,均為佛所論破,因此又稱「七處破妄」,對話之精采也顯示佛陀的啟發式教學。
「十番顯見」說明真心即是純粹的覺性,而覺性是超越動靜的,「顯見不動」喻心寂然,不動不靜;無需緣塵而揚,無需依空而滅;不生不滅,明妙湛然,復安眾生惶惶不安之心。
「四科七大」是宇宙的萬法原理,包含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說明世界只是從眾生心識變現出來的一場大夢。

三、行:依據真理修行,才是了義究竟的修證。文殊菩薩首推「耳根圓通法」,「反聞,聞自性」,因娑婆世界眾生的耳根最利,從聽覺上觀照覺性是最善巧方便的法門;次推大勢至菩薩的「念佛圓通」,關鍵在於「都攝六根,淨念相繼」,集中心神,專一憶念,憶佛唸佛,相續不斷,「現前當來,必定見佛」,「不假方便,自得心開」。
其餘以持戒、持咒作為助修,則能增福開慧,順利圓滿佛道。

四、證:先列「十二類眾生」的種種顛倒相狀。在菩薩證位之後,佛陀以五個經名共八十字來總攝全經妙義。為了「防非止邪」,避免誤證歧途,更加開示「七趣輪迴」、「五陰境界」。其中「五陰境界」闡述「五十種陰魔」,從禪定境界的角度,談及種種的錯誤歧路與群魔亂舞的宗教亂象,尤其可視之為「照妖鏡」。
防非止邪之說在經中結經名之後,自是佛陀慈悲深重、保綏哀救的餘意,但在人根陋劣的末法時代,這部分顯得特別重要。

《楞嚴經》的發起是基於阿難「一向多聞,未全道力,誤墮淫室」,本經的經旨便在開示楞嚴大定,以使修學者能夠得全道力。《楞嚴經》的開示常常發揮諸經未說之處,經義特別深刻透徹,猶如開啟睿智的利刃,可斬除心眼從未曾覺察到的遮障,令積劫無明當下銷亡。
——————————————
感恩李老師蒞臨原境的分享
感謝大家的蒞臨參與


臉書貼文分享:https://www.facebook.com/Yuchin.Buddhism.AH/posts/1618563788354111
分享本文
李治華 老師
主講人
李治華 老師
  1. 輔仁大學物理系學士
  2. 輔仁大學哲學碩博士

  1. 華梵大學佛教藝術學系專任助理教授(前佛教學系主任)
  2.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華嚴專宗研究所兼任教師
  3. 華梵文教基金會、金城講堂講座敎師
  4. 法鼓山《人生》雜誌電影專欄作家

  1. 法鼓文理學院推廣教育中心、法鼓山臺北安和分院、桃園齋明別苑、圓光佛學研究所教席
  2. 楞嚴學會執行長

漢傳佛教哲學、判教理論、佛教生死學、《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圓覺經》、《金剛經》、《六祖壇經》、《大乘起信論》、觀音經典等。

  1. 《楞嚴經哲學之研究》
  2. 《智儼思想研究——以初期華嚴宗哲學的創立過程為主軸》
  3. 發表論文或作品數十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