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

從佛教的善終條件談共學安老2020原境秋季主題展

主講人
常延法師
活動日期
2020/12/26 星期六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5:00
活動地點
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47號  
|活動花絮|

臨終是一個過程,什麼是善終?達到心目中的善終需要什麼條件?如何共學安老?這次的講座,藉由常延法師從2015年至今所觀察與所學的感想來引發大家思考,希望大家自己從生活面、生病之中去驗證自己能否達到善終的理想。

即使我們選定了自己希望的善終,但是萬一不如我們所願,而無常到來時,我們的善終還可不可得?是否有一種無論任何情況都可以得到的善終理想呢?或許佛陀的教導可以給我們答案。
以佛教來看,善終是指能夠安詳地超越當下身心的侷限,亦即不受內外情境的影響,沒有遺憾和恐懼,平靜安詳地為今生畫下圓滿句點,充滿自信地奔向美好未來。臨終之際,身體機能在崩壞時,加上醫療環境和人際情境交雜就容易引起身心的不安,同時人對於沒經驗過的情境自然會產生恐懼。所以面對死亡產生恐懼,是正常而普遍的,而根據安寧照護者的經驗告訴我們,臨終者若有宗教信仰,則會對病人有很大的幫助。所以,我們可以從佛教的經典中尋找善終的典範來學習。根據《阿含經》的記載,可以找到很多善終的典範,這次則依據給孤獨長者、以及長壽童子臨終時,接受佛陀、善知識、親人的臨終關懷,整理出善終所需要的條件、以及臨終之際,如何幫助自他完成善終的理想目標。

從給孤獨長者的善終實例整理的善終條件有三:
一、能具備超越性的生命信念:
超越性的生命信念是指貼近真實的人生觀和正向的價值觀。貼近真實的人生觀是指了知無常、緣起無我的人生觀;正向的價值觀是指能分辨善惡,相信因果,並且相信現在受過去影響,現在又會影響未來的三世因果觀,同時也相信經過修行鍛鍊可以提升自己的生命價值。

二、能憶念具善意的利他言行:
阿難尊者對給孤獨長者說,一般人臨終時,通常有兩種恐懼:一是這一期生命即將結束時的身心痛苦所帶來的恐懼、一是對於來生不確定的恐懼。但是只要已經具備超越性生命信念的人,就不會有這二種恐懼,所以相信給孤獨長者此時必然無所恐懼。於是,給孤獨長者回憶起他這一生,自從見到佛陀皈依三寶以來,便將所有財產與四眾弟子共享,幫助佛陀以及僧團推動正法,利益眾生。給孤獨長者回憶自己一生的所信、所行,不但淨信三寶、持戒清淨,又能付諸實踐,因此在臨終之際,他肯定地說,自己確實沒有任何恐懼。

三、能覺知當下身心,提起正念:
舍利弗尊者對給孤獨長者的臨終關懷,則是引導他就著當下身心修正念。所謂正念即是八正道的第七支,具體的修行方法即是四念住,這是一種能就當下身心體驗生命存在真相的禪修方法。
根據長壽童子臨終之際,說出對祖父的牽掛時,祖父對他說的話整理出臨終之際,如何幫助自他完成善終的理想目標:
一、能幫助他人善終的要領有三:
  1. 協助消解罣礙
  2. 協助提起正念
  3. 協助保持正知
二、能幫助自己善終的核心能力有三:
  1. 能諦聽有助於超越身心侷限的觀念
  2. 能就當下的身心體驗所信解的觀念
  3. 能持續保持對所信解之觀念的覺知

常延法師所提倡的共學安老,包含三項主要內容:共學、共住、安老
為安老而共學,共學的目的是培養善終力。
為共學安老而共住:共住,主要的意思是共同安住於正念,目的是彼此用正念相扶持,掌握這個核心觀念的共住,可以是具體的住所,也可以是虛擬的社群。

每個人都要先知道自己如何善終,才能幫助照顧的對象善終,而透過正念正知的佛法修行,可以幫助我們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給自己善終的保證。
——————————————
感恩常延法師蒞臨原境的分享
感謝大家的蒞臨參與
分享本文
常延法師
主講人
常延法師
主講丨 常延法師 (林孟穎)
常延法師,俗名林孟穎,一九五五年出生於南投竹山,曾親近廣欽老和尚、懺雲法師、李炳南居士等大德,一九八二年開始追隨聖嚴法師修學佛法。二00六年於法鼓山依止聖嚴法師,隨佛出家修行。
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中華佛學研究所結業,佛光人文社會學院宗教學研究所碩士。曾於開元禪學院、般若佛學院、華嚴專宗學院、妙雲蘭若等道場、以及法鼓山文教基金會、中華佛學研究所佛學教育推廣中心,擔任佛學講師。
其教學特點在於運用符合邏輯思辯性的現代語言,詮釋佛學專有名詞及理論,能將信仰、理論、實踐三者融合於教學中,其教學態度於莊嚴中又不失幽默,能讓聽聞者易於接受與瞭解。多年來,以其深入淺出的生動教學,引導無數人發菩提心,走向學佛成佛的光明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