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

華人喪葬禮儀的重新認識與省思2020原境秋季主題展

主講人
蔡東益 老師
活動日期
2020/11/26 星期四
活動時間
下午2:30 - 下午5:00
活動地點
台中市西區民生北路147號  
|活動花絮|

蔡東益禮儀師以《禮記》紀載內容來介紹古今禮儀之演變和現代安葬的操作流程

初死之禮:始死、屬纊、復禮、沐浴、飯含、小殮。
在未確認是否斷氣時,使用棉絮放置在鼻腔觀測是否還有氣息,隨後進行復禮(即俗稱的招魂),因古人的魂魄觀是“一魂一魄”,認為只要魂能回來了,人就可以復活。飯含是將可食之物放進亡者口中,最後逐漸演變成放入蟬造型的玉。此外,古人也相信「玉為山之精」,在人的九竅放置「玉」,屍體就會不腐,到了漢代甚至演變成為亡者穿上玉衣。所謂「死不瞑目」,並非亡者生前真有冤屈或心願未了,至死不能心安。經現代醫學研究,顯示此乃死亡後大腦無法再控制肌肉運動所造成。

停柩之禮:大殮、停殯、成服、弔唁、賻(楮敬)、奠。
大殮是死後第二天進行,將亡者屍體放進棺內並上蓋,古代人會用棉被將屍體打包,並用繩子綑綁(一節一節狀),貌似蛹的形狀,象徵「重生」。停殯是將亡者棺木放置在家中的西邊,因太陽東升西落,象徵著亡者已從家中的主位變成客位。成服時,則由長輩為晚輩穿上孝服,也是守靈的開始,此時才是正式悼念亡者的時候。朝夕奠是古代一日祭拜兩餐(泉州人、客家人分別有拜二餐及三餐的風俗),但蔡禮儀師在此建議,應配合亡者日常的用餐習慣,視死如生,才是最佳的祭祀方式。哭喪在傳統喪禮中被視為「盡孝道」的表現,在《禮記》中就有“代哭者”的記載,可知從古代就已存在哭靈業(現代俗稱孝女白琴),而用意是為了營造悲傷氣氛,也使亡者家屬不因不停哭泣而過度悲傷。

埋葬之禮:遷柩朝祖、陳明器、大遣奠、啟殯、下纊。
陳明器,所謂明器就「冥器」,陳明器是展示陪葬品。在殷周時期,貴族或有身分地位的人,死後往往會以活人陪葬,例如春秋時的秦武公,死時陪葬者多達六十餘人,秦穆公死時陪葬者更多達百餘人。『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孔子對於這樣的習俗極為厭惡,他認為用像人的俑來陪葬,在意念上其實與用真人來陪葬沒有差別,都是非常殘忍的。然而,孔子也認為,人雖然已經死了,但生者和亡者彼此間的關係還是存在的,給予亡者適度的陪葬品是可被接受的,所以就用木頭、陶土製成明器來陪葬,而不是真正可使用的實用器。

隨著時代的開放,人們對於談論後事較以往不避諱,也因此發展出各種埋葬的方式,例如:植葬、花葬、樹葬、海葬、太空葬…「樹葬」,最早源自於契丹人(遊牧民族),他們是以皮草包覆屍體,並架在大樹上讓其自然腐化後,再做後續的處理。而當今流行的樹葬方式仍,仍有因洞挖得不夠深、排列過於密集、紙膠殘留等問題…也存在較多環保上的疑慮,因此,除了生前須先與家人做好溝通外,最終還是要回歸到家庭成員凝聚的力量,為亡者做最好的送行。
——————————————
感恩蔡禮儀師蒞臨原境的分享
感謝大家蒞臨參與
分享本文
蔡東益 老師
主講人
蔡東益 老師
華梵大學 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
國立空中大學傳法企業殯葬專班
傳法禮儀股份有限公司禮儀師
-
喪葬習俗主要分兩方面──「喪」指人去世後相關的治喪儀式,「葬」指對死者的埋葬方法。中華喪葬文化因民族觀念、宗教信仰、地理環境的差異,進而孕育成別具一格的特色。
「人生的結束雖不是喜事,但也不是喪事,而是莊嚴的療癒之事。」在這次講座禮請到—蔡東益禮儀師,將帶我們從喪葬禮儀之事觀老病死。